配资实盘_在线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杠杆平台

2024十大股票配资平台 产业链价格现反弹迹象 光伏行业见底了吗?

发布日期:2024-08-16 09:39    点击次数:179

  在近期的一场行业会议上,业内专家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光伏行业现状,产量、出口量继续增长2024十大股票配资平台,但产业链价格持续低迷。不过,光伏行业也出现了一些向上反弹的迹象,本周硅料均价出现微幅上涨,行业个股的股价也较低点有所回升。

  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是反弹还是反转?目前似乎还很难下定论。从业内观点来看,这轮行业调整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四季度,更悲观的情况下或许还要持续一年左右。当然,具备雄厚现金流储备、技术领先、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玩家熬过冬天的概率会更大。

  行业出现反弹迹象

  目前看,光伏市场反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链价格出现回升迹象,二是相关个股股价较阶段低点已有一定涨幅。

  价格方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多晶硅价格大体维持稳定,部分新签订单触底反弹。其中,N型棒状硅成交均价为4.04万元/吨,环比上涨1%;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3.67万元/吨,环比上涨0.55%。

  据分析,硅料企业对小单急单价格涨幅较高,大单长单实际成交价格多数较为稳定,目前,仅有局部企业硅料成交价格上调,且多为区间内调整,暂未出现规模性涨价。

  库存角度,硅料价格在连续多周稳定后出现调整,部分下游企业认为本次周期价格底部已出现,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集采重建库存。此外,硅料原料库存在硅片企业手中分布不均,外加部分硅料企业再度降低开工负荷,与其合作的拉晶厂有对外补采预期。

  不过,由于行业库存量仍维持在30万吨附近的较高水平,供需关系未出现根本性扭转。硅业分会认为,本次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不强。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也提到,硅料下半年仍将面临库存常态化的压力,并指出,硅料均价能否实现触底反弹,还需时间等待和验证。

  从A股市场表现来看,光伏板块及个股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反弹。例如,光伏设备指数(991329)报收于426.22点,较最低的386.92点上涨10.16%。截至收盘,通威股份较阶段低点反弹18.24%,天合光能也较阶段低点反弹13.2%。

  周期调整结束为时尚早

  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一些向上迹象,但从这轮调整周期的持续时间看,似乎还未结束。

  以现有多晶硅产能为例,有超过200万吨/年的产能为2021年以来扩产项目。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项目技术水平在同等级,投资强度相当,项目布局享受到的用电价格等资源条件类同,新扩产项目和新进入者在稳定运行后产出的多晶硅在品质指标和成本水平差异不大。在这种背景下,降价无法实现无差别产能出清,造成了现在价格低迷、集体亏损的局面。

  再看组件,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组件价格跌至1元/W,主产业链上的二、三线企业已经停产,剩下产品综合竞争力趋近的头部企业亏损拼现金流。业内认为,光伏龙头企业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陆续亏损,今年上半年亏损逐季扩大,没有一家企业有连续亏损四个季度的现金流家底,行业周期拐点应该在今年第四季度。

  另外一家企业负责人指出,“需求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后期要达成新的均衡,悲观预期可能要一年左右。如果乐观一点,可能会在六个月左右。”

  不过,也有受访者给出的判断较为模糊。受连续亏损影响,没有全球化市场能力和持续开工能力的企业会被快速淘汰。落后产能出清加速过程中,过往同质化的企业经营业绩差异正逐渐拉大,未来可能会有头部企业淘汰出局。但行业出清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谁能笑到最后?

  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维持在低位,盈利受损、现金大量流出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近几年新建产能过多,供需阶段性失衡、竞争加剧造成了非理性的产业链价格。

  另外,本轮周期调整的一个特征就是产品的同质化和经营策略的同质化——大部分企业布局上下游一体化,专注于单一产业链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少,一体化厂商在这轮调整中“受伤”最严重。

  从产品同质化角度来看,最近,行业内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与之相关的诉讼也越来越多。

  一位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往深去探究的话(这轮调整的出现),和知识产权也有很大关系。“假设每家企业的一些小的技术创新都能够通过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那么行业能够形成一定的差异化,就不会完全同质化的竞争。”

  另一位企业人士提出,短期来看,需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合理扩张、禁止低于成本的非理性竞争,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长期看需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鼓励企业不断技术创新,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从经营策略的角度讲,一体化不再是香饽饽,寻找差异化策略或许才是更准确的思路。可以看到2024十大股票配资平台,一些光伏企业已经在光伏业务基础上探索光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最近披露的半年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一些率先布局储能业务的厂商在现阶段调整中收到的影响较小。